汉语词典
本站汉语词典收录共60多万个词条,释义来源主要参考《高级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国语辞典》等汉语词典。可查询词语的拼音、五笔、近义词、反义词、词典释义、例证、英语、法语、德语翻译等。
汉语词典
词语 | 拼音 | 意思解释 |
---|---|---|
乡董 | xiāng dǒng | 词语解释 1.犹乡长。 |
乡民 | xiāng mín | 词语解释 [villager] 旧称乡村的百姓 国语词典 住在乡下的人。 《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孟尝传》:「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 《儒林外史.第一回》:「一个堂堂县令,屈尊去拜一个乡民,惹得衙役们笑话。」 网络解释 乡民 (网络用语) 乡民一词源于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主角包龙 |
乡田 | xiāng tián | 词语解释 1.古谓共井田的各家。 网络解释 乡田 乡田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xiāng tián,是指共井田的各家。 |
乡官 | xiāng guān | 词语解释 [countryside official] 治理一乡事务的下级官吏,汉代以三老、有秩、啬夫、游微等为乡官,汉代将乡官之治处亦称为乡官, 《汉书黄霸传》 颜师古注:乡官者,乡所治处也 国语词典 治理一乡政教的官吏。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再央一个乡官在太守处说了人情,婚约一纸,只须一笔勾消。」 乡官 |
乡霸 | xiāng bà | 词语解释 1.横行乡里的恶霸。 网络解释 乡霸 乡霸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xiāng bà,是指横行乡里的人。 |
乡户 | xiāng hù | 词语解释 1.泛指乡村住户。2.宋代特指有恒产的平民,主要是地主,多充官府职役。 国语词典 乡里的户数。 《晋书.卷二四.职官志》:「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以上,置史、佐各一人。」 本乡百姓。 宋代称一乡中有恒产者为「乡户」。 《宋史.卷一七七.食货志上五》:「役人必用乡户 |
乡哲 | xiāng zhé | 词语解释 1.乡里的贤哲。喆,同哲。 |
乡壮 | xiāng zhuàng | 词语解释 1.乡里的壮丁。 网络解释 乡壮 释义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总论》:“若仿井田出甲卒之遗法,以遴选乡壮而训练之,使之义勇而乐战,夫非寓兵于农之意乎!” |
乡杖 | xiāng zhàng | 词语解释 1.《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后遂以乡杖表示年老。 网络解释 乡杖 乡杖语出《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后遂以乡杖表示年老。 |
乡射 | xiāng shè | 词语解释 1.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乡射有二:一是州长春秋于州序(州的学校)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 网络解释 乡射 【词语解释】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乡射有二:一是州长春秋于州序(州的学校)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 |
乡思 | xiāng sī | 词语解释 1.对故乡的思念。 国语词典 思念家乡的心情。 如:「异乡游子最难耐乡思的情愁。」 网络解释 乡思 (宋代李觏诗作) 《乡思》是北宋诗人李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这首诗突出了诗人归乡 |
乡心 | xiāng xīn | 词语解释 1.思念家乡的心情。 网络解释 乡心 乡心,汉语词汇。 拼音:xiāng xīn 释义:思念家乡的心情。 |
乡丈 | xiāng zhàng | 词语解释 1.对同乡老年男子的敬称。 网络解释 乡丈 乡丈是汉语词汇,拼音xiāng zhàng,指对同乡老年男子的敬称。 |
乡帐 | xiāng zhàng | 词语解释 1.乡里户口田亩的帐册。 网络解释 乡帐 乡帐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xiāng zhàng,是指乡里户口田亩的帐册。 |
乡谒 | xiāng yè | 词语解释 1.谓回乡拜见父老长辈。 |
乡侄 | xiāng zhí | 词语解释 1.同乡晩辈的谦称。宋邓肃《上龟山先生杨博士书》落款自称乡侄。 网络解释 乡侄 乡侄,拼音是xiāng zhí,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同乡晚辈的谦称。 |
乡账 | xiāng zhàng | 词语解释 1.放给农民的高利贷。 网络解释 乡账 乡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āng zhàng,是指放给农民的高利贷。 |
乡移 | xiāng yí | 词语解释 1.《礼记.王制》: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后以乡移谓转移乡学而习礼。 网络解释 乡移 【拼音】xiāng yí 【注音】ㄒㄧㄤ ㄧˊ 【条目】乡移(乡移) 【引证解释】《礼记·王制》:“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后以 |
了也 | le yě | 词语解释 宋 · 元 白话作品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啦”。 网络解释 了也 了也,汉语词汇。 注音:le yě 。 释义:宋 元 白话作品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啦”。 |
得也 | de yě | 词语解释 1.犹言得了。2.应答之词。犹言明白啦。 网络解释 得也 得也是汉语词汇,拼音为de yě,意思是犹言得了。 |
白也 | bái yě | 词语解释 1.白,指唐诗人李白;也,助词,无义。语出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白也诗无敌。后因用作李白的代称。 网络解释 白也 白也为汉语词语,读作bái yě,白,指唐朝诗人李白 ;也,助词,无义,出自《檀弓》。 |
也么 | yě mǒ | 词语解释 衬词。无义。 网络解释 也么 也么是汉语词语,衬词。无义。 |
也天 | yě tiān | 词语解释 1.衬词。无义。 |
也波 | yě bō | 词语解释 衬词。无义。 国语词典 语句间的助词,无义。常用於戏曲中作为衬字。 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当也波初,则道是峨冠士大夫,原来是个不晓事的乔男女。」 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在地为连理枝,在天为比翼鸟,波浪儿挣,心肠儿俏,畅好喜也波张京兆!」 网络解释 |
也沙 | yě shā | 词语解释 1.衬词。无义。 |
也者 | yě zhě | 词语解释 语气助词。表提示。 语气助词。表疑问。 语气助词。表拟度。 语气助词。表祈使。 网络解释 也者 (1).语气助词。表提示。《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宋 苏舜钦 《上孙冲谏议书》:“夫道也者;性也,三皇之治也;德也者:复性者也,二帝之迹也 |
也得 | yě de | 词语解释 也可以。表示许可。 也可以。表示足够。 网络解释 也得 也得,是汉语词汇,出自《唐国史补》卷上,解释为也可以。 |
也与 | yě yǔ | 词语解释 亦作“也欤”。 语气助词。表疑问。 语气助词。表感叹。 网络解释 也与 也与(也与),亦作“ 也欤 ”。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助词。表感叹。 |
也者也 | yě zhě yě | 词语解释 1.衬词。无义。 网络解释 也者也 也者也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yě zhě yě,为衬词,无义。 |
钉书钉 | dīng shū dīng | 词语解释 [staple] 小的U形铁丝 [钉] ,其两端被钉入 [纸或纸板等薄且易透的分层材料,通常被夹紧之后起装订的作用] 网络解释 钉书钉 钉书钉:小的U形铁丝[钉],其两端被钉入[纸或纸板等薄且易透的分层材料,通常被夹紧之后起装订的作用。 |
文书房 | wén shū fáng | 词语解释 1.明宫廷掌握主办敕诰等一应机密文书的机构。亦称制敕房。 网络解释 文书房 文书房,明宦官机构名。掌接受通政司每日封进本章及会极门京官与各藩王所上封本。 |
挟书令 | jiā shū lìng | 词语解释 即挟书律。 网络解释 挟书令 挟书令亦称“挟书律”。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法令。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准行丞相李斯之议,非博士官所职,凡天下有藏《诗》、《书》及百家语者,均上交守尉焚毁,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除外。令下三十日仍不烧者,处以髡发黥面、筑长城四年之苦 |
文化书社 | wén huà shū shè | 词语解释 又称“长沙文化书社”。1920年8月,毛泽东、易礼容、郭璜等创办于湖南长沙。主要销售马克思主义书刊。1921年至1923年间,在平江、浏阳、邵阳、衡阳等地成立分社。1927年马日事变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网络解释 文化书社 文化书社又称“长沙文化书社”。1920年8月,毛泽东、易礼容、彭璜等 |
掌书记 | zhǎng shū jì | 词语解释 [official's name] 节度掌书记,是唐代的官名,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机关中的僚属 自奉如为河阳掌书记。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网络解释 掌书记 掌书记,全名节度掌书记,唐代官制,景龙元年(707年)设置,秩为从八品,类似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记室参军,为掌管一路军政、民政机关之机要秘书 |
中书房 | zhōng shū fáng | 词语解释 明 代宫中的缮写收发机构。 网络解释 中书房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中书房,掌房官一员,散官十馀员,系司礼监工,年老资深者挨转,专管文华殿中书,所写书籍、对联、扇柄等件,承旨发写完日,奏进御前。” |
椷书 | hán shū | 词语解释 书信。 |
龟书 | guī shū | 词语解释 谓神龟负书。 神龟所负之书。指“洛书”。 网络解释 龟书 《宋书·符瑞志上》:“ 洛 出“龟书”六十五字,是为《洪范》,此谓‘ 洛 岀“书”者也。’”参见“ 洛书 ”。 |
券书 | quàn shū | 词语解释 1.契约,文书。 国语词典 契约。 《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孟尝君闻冯驩烧券书,怒而使使召驩。」 《南史.卷二一.王弘传》:「珣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幡券书,一不收责。」 网络解释 券书 拼音:quàn shū 注音:ㄑㄨㄢˋ ㄕㄨ 契约,文书。《史记·孟尝君列传》: |
清书 | qīng shū | 词语解释 指满文。 网络解释 清书 (汉语词语) 清书,读音qīng shū,是汉语词汇,指满文。 |
七书 | qī shū | 词语解释 1.宋元丰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即《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又称武经七书。 网络解释 七书 七书是词语,拼音qī shū,释义为宋元丰间颁行的武学生应试必读的七种兵书 |
僻书 | pì shū | 词语解释 1.冷僻的书籍;极罕见的书籍。 网络解释 僻书 pì shū ㄆㄧˋ ㄕㄨ 僻书(僻书) 冷僻的书籍;极罕见的书籍。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温庭筠》:“ 令狐綯 曾以旧事访於 廷筠 ,对曰:‘事出《南华》,非僻书也。’”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三:“ 唐 高祖 太宗 武德 贞观 初,因 隋 制以吏 |
判书 | pàn shū | 词语解释 1.契约;合同。 国语词典 合同、契约字据。 《周礼.秋官.朝士》:「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明白约束,以备情伪,字形半分,故周称『判书』。」 网络解释 判书 pàn shū ㄆㄢˋ ㄕㄨ 判书(判书) 契约;合同。《周礼·秋官·朝士》:“凡有责者 |
泥书 | ní shū | 词语解释 1.指泥封的书函。 网络解释 泥书 泥书,读音ní shū,汉语词语,指泥封的书函,也指泥浆书写的书法。出自《南乡子·寿》。 |
能书 | néng shū | 词语解释 1.善于抄写;擅长书法。 网络解释 能书 能书,拼音为néng shū,意思是善于抄写;擅长书法。 |
默书 | mò shū | 词语解释 [write from memory] 凭记忆写出读过的书;默写 国语词典 凭记忆把读过的书写出来。 如:「小孩子的记忆佳,默书效果最好。」 网络解释 默书 默书,指凭着自己的记忆去默写出来。 |
密书 | mì shū | 词语解释 1.秘密书写信札。2.指秘密信件。 国语词典 秘密的书信。 《红楼梦.第二回》:「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托他向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 网络解释 密书 密书,汉语词汇。 拼音:mì shū 释义:1、秘密书写信札。2、指秘密信件。 |
盲书 | máng shū | 词语解释 1.盲目刻写;胡乱刻写。 网络解释 盲书 盲书(盲书) 盲目刻写;胡乱刻写。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虎邱贺方回题名》:“响搨磨苍藓,盲书补白莲。” |
骂鬼书 | mà guǐ shū | 词语解释 1.亦作骂鬼书。2.事本汉王延寿《梦赋》:臣弱冠尝夜寝,见鬼物与臣战,遂得东方朔与臣作骂鬼之书,臣遂作赋一篇。后用以为典。 网络解释 骂鬼书 骂鬼书(骂鬼书)亦作“骂鬼书”。事本 汉 王延寿《梦赋》:“臣弱冠尝夜寝,见鬼物与臣战,遂得 东方朔 与臣作骂鬼之书,臣遂作赋一篇。 |
令书 | lìng shū | 词语解释 1.指太子所下的书面命令。与皇帝诏书相别。 网络解释 令书 令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lìng shū ,是指太子所下的书面命令。 |
临书 | lín shū | 词语解释 1.面对所写的书信。2.临摹前人书法。 国语词典 学习书法的方法。面对名人的字帖,仿其笔画、结构而书写。此法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 网络解释 临书 临书,汉语词语, 拼音:lín shū, 释义:1、指面对所写的书信,2、指临摹前人书法。 |
狂书 | kuáng shū | 词语解释 随意潦草的字。 网络解释 狂书 kuáng shū ㄎㄨㄤˊ ㄕㄨ 狂书 随意潦草的字。 清 金农 《重游王屋访唐开元时御爱松抵暮出山》诗:“ 韩康 卖药孙,狂书失钩画。” |
吏书 | lì shū | 词语解释 1.官府的文书。2.指吏部尚书。3.指秘书之类人员。 网络解释 吏书 吏书是一个汉语词汇,基本意思是官府的文书。 |
锦中书 | jǐn zhōng shū | 词语解释 1.锦字书。 |
锦书 | jǐn shū | 词语解释 1.华美的文书。2.锦字书。 国语词典 本指织在锦缎上的文句。参见「璇玑图」条。后泛指华丽的书信。 唐.王勃〈七夕赋〉:「上元锦书传宝字,王母琼箱荐金约。」 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词:「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网络解释 锦书 (古意) 锦书是汉语词汇,拼音是jǐn shū,指华美 |
戒书 | jiè shū | 词语解释 1.自我警戒的文字。2.汉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国语词典 自我戒惕的文字。 《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 汉代皇帝的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等官。 汉.蔡邕〈独断上〉:「汉天子正号曰皇帝……其命令:一 |
蕉书 | jiāo shū | 词语解释 1.以芭蕉叶代纸作书。 网络解释 蕉书 jiāo shū ㄐㄧㄠ ㄕㄨ 蕉书(蕉书) 以芭蕉叶代纸作书。 宋 黄庭坚 《戏答史应之》诗之三:“更展芭蕉看学书。” 任渊 注引 周越 《法书苑》:“ 陆羽 作《怀素传》曰:贫无纸可书,常於故里种芭蕉万馀,以供挥洒。” 郁达夫 《三月十八夜寄木津老师》 |
黄石书 | huáng shí shū | 词语解释 1.指黄石公授与张良的兵书。世称《黄石公三略》。 |
黄皮书 | huáng pí shū | 词语解释 见〖白皮书 〗。 |
关书 | guān shū | 词语解释 旧时聘请教师或幕僚的文书。 国语词典 旧时聘请老师或幕僚的契约、聘书。 《老残游记.第三回》:「宫保说:『那么就下个关书去请。』」 网络解释 关书 关书,犹聘书;指旧时进商店当学徒或进戏班学艺时订立的一种契约。 |
诰书 | gào shū | 词语解释 1.皇帝诰封臣下所颁发的文书。 网络解释 诰书 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诰作为王命文书开始于西周。如《尚书·周书》载有《大诰》、《汤诰》、《康王之诰》等篇,是周王用以告诫臣工的文书。秦废不用。汉代偶一用之,不为常式。唐代大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