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组词
书字的常见组词有: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
书字相关信息
含有书的词语和解释
词语 | 拼音/解释 |
---|---|
贝书 | 指佛经,因古代印度贝叶书写佛经而得名。也叫贝叶书。 |
河图洛书 | 1.亦作“河图雒书”。 2.古代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及《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黄河。洛﹐洛水。据汉儒孔安国﹑刘歆等解说: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马背有旋毛如星点﹐称作龙图。伏羲取法以画八卦生蓍法。夏禹治水时有神龟出于洛水﹐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禹取法而作《尚书.洪范》“九畴”。见《书.顾命》﹑《洪范》之孔传﹑《汉书.五行志上》。古代认为出现“河 |
鹤书 | 1.书体名。也叫鹤头书。古时用于招贤纳士的诏书。亦借指征聘的诏书。 2.书名。指《相鹤经》。 |
左书 | 1.左手写字。参见“左书右息”。 2.即隶书。 |
蛇书 | 如蛇状的一种书法。 |
字书 | 1.以字为单位,解释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说文解字》﹑《玉篇》等。 2.古代指识字课本,如《史籀篇》﹑《仓颉篇》等。 |
谕蜀书 | 见“谕蜀文”。 |
章书 | 奏章。 |
书诺 | 在文牍上签署表示同意的字样。 |
粗书 | 即草书。 |
乡老书 | 周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老书”。后世科举因以代指乡试中式。 |
三书六礼 | 旧时婚礼,男家须具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礼仪,谓之“六礼”。在纳采﹑纳征﹑亲迎时,男家还要备置礼物,以书面致送女家,谓之“三书”。 |
议定书 | 条约的一种。已签订条约的国家对条约的解释、补充、修改以及有关某些技术性问题所达成的书面协议。有的附在正式条约后面,有的可作为单独文件。对某些达成一致意见的会议记录,也称为议定书。 |
汉书 | 书名。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东汉班固著,部分内容为班固父班彪、妹班昭及马续写成。全书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体例大致沿袭《史记》。记录了西汉一代的主要史事,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书名,东汉班固撰。父班彪继《史传》而作《后传》,六十五篇,固以其父所续不详,又缀集史料,撰成本书。上起前206年高祖元年,下迄公元24年刘主更始二年,包括王莽的新朝在内,共二百三十年,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一百篇,其中八表和《天文 |
縢书 | 指金绳函封的玉册。古帝王封禅所用。 |
山东琴书 | 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山东西南部的农村,流行于山东及华北﹑东北的部分地区。以唱为主,间有说白。伴奏乐器有扬琴﹑坠琴等。 |
灵书 | 仙书。 |
书观 | 《后汉书.和帝纪》:“帝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后遂以“书观”称书院﹑学校。 |
虎爪书 | 书体名。 |
圯桥书 | 亦称“圯上书”。 亦称“圯下兵法”。指 秦 末一老父于圯上授予 张良 的《太公兵法》。事见《史记·留侯世家》。唐 李白《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诗:“身为 下邳 客,家有圯桥书。”宋 曾巩《孔教授张法曹以曾论荐特示长笺》诗:“緑髮朱颜两少年,出伦清誉每相先;壁中字为时人考,圯上书从老父传。”宋 陈亮《子房贾生孔明魏徵何以学异端》:“子房 为 高帝 谋臣,从容一发,动中机会,而尝超然於事物之外,此岂圯下兵法之所有哉!” |
含有书的成语和解释
成语 | 拼音/解释 |
---|---|
蒲牒写书 | 词语解释 蒲:蒲草;牒:片、竹片等。编蒲为牒,用以写书。 |
仗气直书 | 词语解释 |
邪书僻传 | 词语解释 |
不可胜书 | 词语解释 不是文字所能写完的。形容要写的事情很多。 |
以书为御 | 词语解释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网络解释 以书为御 以书为御,成语,作宾语、定语,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出自 《战国策·赵策二》“谚曰:‘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现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
废书长叹 | 词语解释 废:放下。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发出感叹。形容读书时对其内容有所感触而置书兴叹。 |
丹书铁券 | 词语解释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 国语词典 古代帝王颁给功臣,使其世代免受国法制裁的凭证。《后汉书.卷二○.祭遵传》:「死则畴其爵邑,世无绝嗣,丹书铁券,传于无穷。」也作「丹书铁契」、「金书铁券」。 网络解释 丹书铁券 (古代特权凭证) 所谓“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亦即民间叙 |
中书君 | 词语解释 唐 · 韩愈 作寓言《毛颖传》,称毛笔为 毛颖 。言 颖 居 中山 为 蒙恬 所获,献于 秦皇 , 秦皇 封之于 管城 ,号 管城子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后因以“中书君”为毛笔的别称。 国语词典 唐韩愈《毛颖传》的虚构人物。毛颖居中山为蒙恬所擒,献于秦皇,秦皇封之于管城,后累拜为中书令,与上亲狎,上呼之为「中书君」。见唐.韩愈《毛颖传》。后用来指毛笔。 宋.苏轼〈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 |
书声琅琅 | 词语解释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国语词典 形容读书的声音清脆响亮。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相传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也作「书声朗朗」。 网络解释 书声琅琅 书声琅琅是一个成语,读音是shū shēng láng láng,意思是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出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尤其注意书声朗朗的用法为误传。 |
焚书坑儒 | 词语解释 [burning books and burying Confucian scholars alive] 指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之事亦作燔书坑儒 国语词典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余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网络解释 焚书坑 |
知书达理 | 词语解释 |
拥书百城 | 词语解释 北魏 · 李谧 ,博览群书,无意做官,将家产都花在收集书籍上。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千卷之多。他有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见《魏书•逸士传•李谧》。后以“拥书百城”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亦作:[[拥书南面]] 网络解释 拥书百城 解释:「拥书百城」比喻藏书极其丰富或嗜书之深。 |
有脚书橱 | 词语解释 比喻学识渊博的人。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 网络解释 有脚书橱 有脚书橱读作 yǒu jiǎo shū chú,名词,比喻学识渊博的人,出自《中吴记闻》。 |
坑儒焚书 | 词语解释 坑:活埋;焚:烧。焚毁书籍,坑杀书生。 |
丹书白马 | 词语解释 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网络解释 丹书白马 丹书白马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ān shū bái mǎ,意思是古代帝王赐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之为“丹书白马”。 |
凿楹纳书 | 词语解释 指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网络解释 凿楹纳书 凿楹纳书,古代成语,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早出于《晏子春秋·杂下三十》。 |
寝馈书中 | 词语解释 |
左书右息 | 词语解释 比喻倒行逆施。 网络解释 左书右息 左书右息是一个成语,读音是zuǒ shū yòu xī,意思是左右形式错乱。比喻倒行逆施。出自《管子·七法第六》。 |
走笔疾书 | |
名书竹帛 | 词语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