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利贞 |
词语解释 1.《周易》干卦之四德。 网络解释 元亨利贞 元亨利贞,通常认为语出《易经》乾卦的卦辞,原文“乾,元亨利贞。”实际在《易经》全文中,这个四字组合出现了相当多次。 自《易传》起,古人释此四字,大都一字一逗,认为代表了乾卦的四种基本性质,往往引申为四季、四德等等,各家之言不一而足。如“元”,为大、为始,引义为善长,为春;“亨”为通,引义为嘉会,为夏。“利”为美利,引义为义和,为秋,“贞”为正,引义为干事 |
耒耨之利 |
词语解释 耒耨:农具。比喻耕作所得的利益。 国语词典 耕作所获得的利益。 《易经.系辞下》:「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网络解释 耒耨之利 耒耨之利是汉语词汇,读音lěi nòu zhī lì,解释为耕作所得的利益。 |
有利可图 |
词语解释 图:谋取。有利益可谋求。 国语词典 有利益可以谋取。 《发财秘诀.第一回》:「忽见一家店铺在那里烧料泡,心中暗忖,把这个贩到香港,或者有利可图,我何妨试他一试?」 网络解释 有利可图 有利可图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yǒu lì kě tú,意思是有利益可谋求。出自《官场维新记》。 |
热中名利 |
词语解释 热中:急切盼望。急切企图获得个人名利。 |
丰功厚利 |
词语解释 指巨大的功利。 国语词典 功绩大,所得到的利益也多。 汉.班彪〈王命论〉:「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累之业。」 《三国志.卷四○.蜀书.彭羕传》:「若明府能招致此人,必有忠谠落落之誉,丰功厚利,建迹立勋。」 网络解释 丰功厚利 指巨大的功利。 |
蝇利蜗名 |
词语解释 苍蝇头般的小利,蜗牛角样的细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
因利乘便 |
词语解释 [employ favourable situation] 因、乘:凭借、依靠。乘着有利的形势 吾侪小人也,若不因利乘便,以求富贵,毕世以来,未可得志也。《旧五代史王继弘传》 外语翻译 英语:(idiom) to rely on the most favorable method 国语词典 借著有利的情况办事。 《文选.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旧五代史.卷一二五.周书.王继弘传》:「若不因利乘便,以求富贵,毕世以来,未可得志也。」 网络解释 因利乘便 因利乘便,成语,意思是凭藉有利的形 |
微名薄利 |
词语解释 |
利诱威胁 |
词语解释 利诱:用利益诱惑;威胁:恐吓。形容软硬兼施,使别人顺从。 |
择利行权 |
词语解释 |
浮名虚利 |
词语解释 虚有的名声,空有的利益。指名利是空虚的东西。 国语词典 形容名利是虚有的东西。 《东周列国志.第八七回》:「若肯灰心学道,可致神仙,何苦要碌碌尘埃,甘为浮名虚利所驱逐也!」 网络解释 浮名虚利 浮名虚利,是汉语词汇,出自《东周列国志》。 |
利口喋喋 |
词语解释 喋喋:形容说话多。能言善辩,滔滔不绝。 |
据本生利 |
词语解释 根据本钱的多少来获取利息。 |
不私其利 |
词语解释 私;私有。不把利益据为己有。 |
威胁利诱 |
词语解释 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企图使人屈服。 国语词典 以威力胁迫,用利益诱惑。 如:「无论敌人如何威胁利诱,他还是不为所动。」 网络解释 威胁利诱 威胁利诱,读音wēi xié lì yòu,汉语成语,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企图使人屈服。 |
居利思义 |
词语解释 指临财不苟得。 网络解释 居利思义 居利思义,读音jū lì sī yì,汉语成语,指临财不苟得。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
唯利是图 |
词语解释 [self-seeking] 自私自利,只图有利,其他一切都置于一旁 国语词典 只要有利益,什么事都可以做。 如:「虽然身为商人,但仍应兼顾道义,也不能唯利是图。」 网络解释 唯利是图 唯利是图是一个成语,拼音是wéi lì shì tú,指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出自晋·葛洪《抱朴子》。 |
利锁名牵 |
词语解释 牵:牵制。名和利就象锁链一样把人牵制束缚住了。 |
计功谋利 |
词语解释 计较功名,谋求私利。 网络解释 计功谋利 【词目】计功谋利 【读音】jì gōng móu lì 【释义】计较功名,谋求私利。 【出处】明·钟士懋《送郑先生之昌国训导序》:“以其计功谋利之心,而任之以正谊明道之责,譬犹建樛屈之木,而为测景之表,欲其远近浅深度数之不忒也胡得焉!” 【示例】明·张居正《答总宪孙华山书》:“区区一念报国赤忠,庶几得以少见矣。实未敢有一毫计功谋利之心。” |
百世之利 |
词语解释 世世代代长远的利益。 国语词典 世世代代的利益。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 《史记.卷七○.张仪传》:「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 网络解释 百世之利 百世之利,读音是bǎi shì zhī lì,汉语成语,解释为世世代代长远的利益。出自《吕氏春秋·义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