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之音 |
词语解释 春秋 · 战国 时 郑 · 卫 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雅乐,曾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 泛指淫靡的音乐。 指靡丽的文风。 国语词典 本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惟世俗奢泰文巧,而郑卫之音兴。」也作「郑卫之曲」、「郑卫之声」。 网络解释 郑卫之音 一般认为“郑卫之音”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 |
郑卫之声 |
词语解释 |
炊粱跨卫 |
词语解释 卫,驴的别名。用高粱做饭,骑驴子代步。形容简朴的生活。 网络解释 炊粱跨卫 用高粱做饭,骑驴子代步。形容简朴的生活。卫,驴的别名。 |
倾柯卫足 |
词语解释 《左传•成公十七年》:“ 仲尼 曰:‘ 鲍庄子 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 杜预 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后因以“倾柯卫足”指善于保护自己。 网络解释 倾柯卫足 倾柯卫足,读音qīng kē wèi zú,汉语成语,指善于保护自己。出自《左传·成公十七年》。 |
楚腰卫鬓 |
词语解释 指细腰秀发。借指美女。 网络解释 楚腰卫鬓 楚腰卫鬓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ǔ yāo wèi bìn,意思是指细腰秀发。借指美女。 |
引虎自卫 |
词语解释 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国语词典 招引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仰仗恶势力,反而招来祸患。 《三国演义.第六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差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网络解释 引虎自卫 引虎自卫,拼音是yǐn hǔ zì wèi,释义是比喻依仗恶人,反受其害。 |
郑卫桑间 |
词语解释 郑卫:春秋时郑、卫二国;桑间:在濮水之上。指亡国之音。 |
保家卫国 |
词语解释 保卫家乡和祖国。 网络解释 保家卫国 保家卫国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是一种神圣的职责。捍卫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使命。防止外敌入侵,成了中国军人的最高责任、最神圣的任务和最明确的目标。不论是抗日战争、抗美援朝、还是抗美援越,中国军人的牺牲精神举世闻名,正是拥有了这种龙虎精神,蒙哥马利给了保家卫国的中国军人高度评价:“中国军队从士兵到将军都是最优秀的,我要告诫世界军队,切忌与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 |
看杀卫玠 |
词语解释 卫玠: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卫玠被人看死。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网络解释 看杀卫玠 看杀卫玠,成语,来源于《晋书·卫玠传》。本义为魏晋时期,西晋美男子卫玠由于其风采夺人,相貌出众而被处处围观,最终因心理压力大而病死,当时人因此说其被看死。后来多用于形容人被仰慕。卫玠,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 |
鲁卫之政 |
词语解释 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国语词典 鲁、卫两国政治相似。语出《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唐.孔颖达.正义:「此章孔子评论鲁卫二国之政相似,如周公、康叔之为兄弟也。鲁,周公之封;卫,康叔之封。周公、康叔既为兄弟,康叔睦于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也。」比喻相类似的事物。如:「于今观之,五代诸国均属鲁卫之政。」 网络解释 鲁卫之政 鲁卫之政,读音lǔ wèi zhī zhèng,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语出《论语·子路》: |
精卫填海 |
词语解释 [the mythical bird Jingwei trying to fill up the sea with pebbles] 相传炎帝有一名叫女娃的少女,不慎淹死于东海后,变成精卫鸟,立志衔西山木石填平东海,使众人不再受害。比喻有雄心猛志的人或事。又借喻人所做的徒劳之事 国语词典 黄帝幼女溺死东海,化为精卫鸟,衔木石以填东海的故事。典出《山海经.北山经》。比喻心怀冤愤,立志报仇。亦比喻意志坚定,不惧艰苦。 如:「不管有多少困难险阻,我们都将以精卫填海的精神,一一克服。」 网络解释 |
郑卫之曲 |
词语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