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事 |
1.陈述事情。 多用于下对上。《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召呼三臺尚书以下自诣 卓 府启事。”《旧唐书·高宗纪下》:“八月辛丑,上痁疾,令太子受诸司启事。”《红楼梦》第十八回:“﹝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指示 贾 宅人员何处出入,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 |
啓惕 |
使受到启发而震惧。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第二节:“多印白话,数 满清 罪恶,派间谍到 满 军中散发,以启惕其军心。” |
啓塞 |
1.门户、道路、桥梁和城郭、护城河。《左传·僖公二十年》:“春,新作南门。书,不时也。凡启塞,从时。”杜预 注:“门户道桥谓之启,城郭墙堑谓之塞。”一说指门扇和门闩。杨伯峻 注:“据 孔《疏》引 服虔 注,启谓闔扇,塞谓键闭……闔扇指门,用木制者曰闔,用竹苇制者曰扇。闔扇所以开,故曰启。键闭者,门有两扇,每扇各直钉一短木,其上有孔,两扇既合,然后用一横木贯于两孔中,加管钥焉,所以闭之也。其贯门扇之横木曰键,其 |
啓丐 |
犹启乞。《新唐书·崔祐甫传》:“自 至德 乾元 以来,天下战讨,启丐填委,故官赏繆紊。” |
牋啓 |
下达上的笺记、书启。《新唐书·百官志一》:“下之达上,其制有六:一曰表,二曰状,三曰牋,四曰启,五曰辞,六曰牒。”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宣和 间,虽风俗已尚諂諛,然犹趣简便。久之,乃有以駢儷牋启与手书俱行者。主於牋启,故谓手书为小简。”郑观应《盛世危言·考试下》:“一为文学科,凡诗文词赋章奏牋启之类皆属焉。” |
啓扃 |
谓开门。 宋 洪迈《夷坚三志辛·阎大翁》:“媪始悟,亟率直童启扃,造龕前焚香献纸钱以谢过。” |
啓口 |
开口;张开嘴说话。《汉书·贾谊传》:“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宋 陈傅良《题张之望文卷后》:“温公 尝言,洛 中,士大夫渊藪,谈空説性多矣,惟史事无所启口。盖有讥云耳。”《再生缘》第二一回:“转身走下垂袍袖,施礼深深启口云。”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二章:“世界上有些话,是最难启口的。” |
啓舷 |
谓开船。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七章:“舟於正午启舷,孺子珍重。” |
啓蒙 |
1.开导蒙昧,使之明白事理。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嗟乎,物理幽玄,人知浅眇,安得一切智人出兴于世,作大归依,为我启蒙发覆耶!” |
山公啓 |
同“山公啟事”。启,亦写作“啟”。南朝 陈 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言辞谨敬,多乖 释迦 之书;文牒卑恭,翻豫 山公 之启。”唐 张九龄《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词》之二:“本谓 山公 啟,而今殁始扬。”宋 黄庭坚《踏莎行·临水夭桃》词:“明日重来,落花如綺,芭蕉渐展 山公 啟。” |
啓航 |
开船。《人民文学》1981年第8期:“汽笛已经拉响,轮船就要启航。” |
婚啓 |
议婚的书信。明 陶宗仪《辍耕录·婚启》:“至元 间,平原郡公 赵氏 与芮,宋 福王 也。其子娶 全竹斋 少保之女。婚啟内一联云,‘休光 蓟 北,苟安公位之居;回首 江 南,惟重母家之念。’” |
啓椗 |
见“启碇”。 |
耑啓 |
书信常用语。犹专函。清 宋荦《与人书》:“令叔先生及 震浮 垣三 诸公前,乞致弟相念之切,嗣容耑启。” |
啓沃 |
《书·说命上》:“启乃心,沃朕心。”孔颖达 疏:“当开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欲令以彼所见,教己未知故也。”后因以“启沃”谓竭诚开导、辅佐君王。《梁书·武帝纪下》:“朕暗於行事,尤闕治道……凡尔在朝,咸思匡救,献替可否,用相启沃。”宋 梅尧臣《送曾子固苏轼》诗:“正如 唐 虞 时,元凯同启沃。”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洪更生》:“洪亮吉 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置诸座右,时常观览。” |
啓曙 |
犹破晓。 明 罗万象《夕发》诗:“启曙闻清磬,审风开早船。” |
啓母石 |
夏启 母所化之石。 古代神话传说 夏禹 妻 涂山氏 生 启 而化为石。《汉书·武帝纪》:“朕用事 华山,至於中岳,获駮麃,见 夏后启 母石。”颜师古 注:“应劭 曰:‘启 生而母化为石。’启,夏禹 子也。其母 涂山氏 女也。禹 治鸿水,通 轘辕山,化为熊,谓 涂山氏 曰:‘欲餉,闻鼓声乃来。’禹 跳石,误中鼓。涂山氏 往,见 禹 方作熊,惭而去,至 嵩高山 下化为石,方生 启。禹 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 启 生。事见《淮南子》。”按,今 |
啓右 |
见“启佑”。 |
蜂啓 |
亦作“蠭啟”。 犹蜂起。《隶释·汉益州太守高眹修周公礼殿记》:“四百年之际,变异蠭启。”洪适 释:“以蠭启为蜂起。” |
啓悟 |
亦作“啟寤”。寤,通“悟”。启发使觉悟。《后汉书·宦者传·曹节》:“近者神祇启悟陛下。”《晋书·陆喜传》:“始闻高论,终年启寤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此事遍於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卢文弨 补注:“启,开也;寤,觉也,与悟通。”宋 沉揆《<颜氏家训>跋》:“辩析援证,咸有根据,自当启悟来世。”许地山《东野先生》二:“一般人既习非成是,最好的是能使他们因理启悟,去非归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