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覈 |
察核。《明史·宦官传一·刘瑾》:“遣使察严边仓。”清 林则徐《批上海县请疏浚李从泾新泾河工程禀》:“仰 苏州 布政司,会同 苏 松 太道,即速转飭该县督率绅耆人等,刻日赶紧筹议,通禀察覈。”《清史稿·穆宗纪一》:“俄 人称 哈萨克、布鲁特 为其国地,命 常清 察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剖理,明绪 会 明谊 勘西界事宜。” |
覈考 |
审核拷问。《后汉书·班彪传上》:“固 弟 超 恐 固 为郡所覈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闕上书,得召见,具言 固 所著述意。” |
繙覈 |
翻阅核对。清 周亮工《书影》卷十:“朱长孺 序《李义山集》曰:‘予繙覈新、旧《唐书》本传及笺、啟、序、状诸作,所载於《英华》、《文粹》者,反覆参考。’” |
辨覈 |
1.辨明核实。 南朝 宋 何承天《上安边论表》:“若得询之朝列,辨覈同异,庶或开引羣虑,研尽众谋,短长毕陈,当否可见。”《宋书·始安王休仁传》:“申詔誥礪,辨覈事原。” |
严覈 |
1.严谨明察。 |
综覈 |
见“综核”。 |
验覈 |
检验核实。 |
校覈 |
探求;核对。 |
巡覈 |
巡警考核。 |
慎覈 |
|
振覈 |
整顿考核。 |
酌覈 |
亦作“酌核”。 斟酌查核。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卷一:“凡有 华 洋讼件,均归此衙门审办,其通行之法,宜参用 中 西律例,详细酌覈。”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否则谈判无可开端,惟有另行组织临时政府,以维大局,乞即酌核电覆。” |
隐覈 |
审核,查实。 |
勾覈 |
见“勾覆”。 |
洗覈 |
清理审核。 |
覈勘 |
考核;查勘。 明 张居正《与魏巡抚书》:“俟覈勘至,当请旨优録,兹先行薄賚耳。”《明史·冯琦传》:“借使有之,亦当下抚按覈勘。” |
精覈 |
1.精细孝核。《后汉书·顺帝纪》:“其简序先后,精覈高下,岁月之次,文武之宜,务存厥衷。”《新唐书·张九龄传》:“今若刺史县令精覈其人,则管内岁当选者,使考才行。”宋 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今后进士诸科御试过落之法,及特奏名出官格式,务在精覈。” |
量覈 |
犹言考订查核。南朝 梁 刘孝绰《<昭明太子集>序》:“量覈然否,剖析同异,察言抗论,穷理尽微。” |
推覈 |
审问。 |
实覈 |
1.核实。《后汉书·顺帝纪》:“三年春正月丙子,京师地震,汉阳 地陷裂。甲午,詔实覈伤害者,赐年七岁以上钱,人二千。”《后汉书·刘盘传》:“可申勑刺史、二千石,务令实覈,其有增加,皆使与夺田同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