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函可
(明代诗人)释函可(1611-1659),字祖心,号剩人,俗姓韩,名宗騋,广东博罗人。他是明代最后一位礼部尚书韩日缵的长子。明清之际著名诗僧。
人物生平
作为名门之后的函可,年轻时多才、好义、豪爽,原为江南名士,“倾动一时,海内名人以不获交而耻”。其父病逝北京后,家道零落,深感世事无常,遂发遁入空门之念。他29岁时忧世伤生,更经高人点拨,于是别母抛妻,赴江西庐山,拜空隐老人道独为师,皈依佛门,落发舟中,法名函可,字祖心,法号剩人,“剩人”的意思是希望躲避世俗世界。其后,在广州城东黄华塘创“不是庵”为静修之所,又名“黄华寺”。
函可虽已出家,然家事国事常系于心。顺治二年(1645)春天,函可自广州来南京,刷印藏经。他目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看到杀身成仁的明代遗臣,写下了传记体的《再变记》。顺治四年(1647年)九月,函可通过与其父有师生关系、当时已是清朝大员的洪承畴的帮助,取得了回广东的印牌。然而,当函可与他的四个徒弟出城的时候,他的《再变记》和所托带福王弘光帝的书稿被清兵截获。之后,他被押解到了北京受审。史上“文字狱”案,受牵连的人员无数,惟独函可案是清代“文字狱”案中“无人受牵连”的个案,足见函可的磊落与担当。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对他从轻发落,敕往沈阳“慈恩寺”,以示大开“慈恩”。函可被流放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对佛思过,可以说,他是身陷清朝文字狱的第一人。
流放生活是悲苦的,这些江南才子们在盛京城外的村子里,用握惯毛笔的手来开荒种地;女眷们则用习惯于描眉的手,在冰天雪地之中洗衣做饭。这种难以排遣的烦闷与生活的贫苦,往往使这些失去希望的流人匆匆过世。顺治七年(1650年)九月的一天,这些流人们在左懋泰的家里庆贺函可的生日,在冰天雪地里,共同的命运使这些江南人士忘记了身份的差异,以至于函可提出模仿江南才子结社的风气,自创诗社时,得到了积极响应,当时在场的僧3人,道2人,士16人,后来者8人等,共和诗32首。函可称诗社的名称为“冰天诗社”,这是东北历史上的第一家诗社。这些丧失了家国、丧失了故乡亲朋、丧失了自我身份的人们,有了诗境的土壤。
函可极高的诗文和品行使他获得了百姓极大的崇敬。每当他讲法时,听者总是如云,无论是凶暴之徒,还是愚钝之辈都愿意聆听他的教诲,至于来请他排忧解难的更是络绎不绝。除了在慈恩寺外,他还相继在普济寺、金塔寺等七座古刹作过道场。后来,他被奉为辽沈地区佛教开山之祖,这在慈恩寺和千山都曾留有碑记。
释函可的诗文
-
三更月黑漏迟迟,正是同君永别时。残药已抛馀宿火,孤灯还照旧题诗。
雁群入雾行应断,鹤子无阴和更悲。我欲吞声吞不得,杜鹃啼彻海东涯。
-
炭热盘不觉,炭销盘不知。劝君且住不须去,盘当再热时。
-
孤灯如鬼夜幽幽,白发频添照不休。最是愁人风雨后,一生心事五更头。
-
采莲入深谷,养此眉与须。一朝事适逢,敢自爱幽隅。
以身为羽翼,岂曰为帝储。安危在一割,汉道争须臾。
卓哉四老人,山水本空虚。
-
是我何妨白昼过,匝天花雨亦蹉跎。江河易返春无脚,乌鹊难飞雉有罗。
努力烟云兼短褐,关心天地况长戈。亦知自古林林恨,一一酬他泪点多。
-
此日闭门惟伏枕,枕边一手把残编。谁言绝塞无朋友,纸上相逢百十年。
-
经年抱铗向空门,白水黄瓜老瓦盘。不是阇黎钟忽断,何人真感孟尝恩。
-
记得梅花各一篇,暗风吹骨泪如泉。几年白下予同宿,万丈黄垆尔独先。
总为江山能短气,曾因病难学逃禅。相逢一笑无难事,只恐阎罗亦有边。
-
言亦不可甚,行亦不可极。行极无馀地,言甚无馀旨。
大人处世间,常留不尽意。
-
世情偏爱菊,吾意独怜残。暂收无限泪,权作片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