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衡恪
(近现代诗人)陈衡恪(1876.3.12—1923.9.17),又名陈师曾,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今江西省修水县),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从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张謇之邀,至通州师范学校任教,专授博物课程。1913年又赴长沙第一师范任课,后至北京任编审员之职。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1923年9月为奔母丧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终年仅47岁。
主要成就
绘画艺术
陈师曾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留学日本的经历则使其对西洋绘画有相当的接触和研究,他曾画过少量的西画作品,因此在对事物的观察以及绘画技法的运用上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由此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风俗等皆有涉及。
篆刻艺术
清末民国初年时,金石文字学盛兴,篆刻也随之发展,至吴昌硕、齐白石而达到顶峰。篆刻将中华文字的结构之美、书写之美、布局之美融为一体。篆刻家多是文学书画等多方面修养并蓄的文艺家。陈师曾的篆刻早期受蒋仁、黄易、奚冈等浙派影响,后得益于赵之谦、吴昌硕等近代篆刻名家,又从汉铜、鼎彝、砖瓦、陶文等古文字中广泛汲取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吴昌硕又名吴仓硕,陈师曾的斋号之一就是“染仓室”,表明了他与吴昌硕在艺术上的渊源,其印谱即称《染仓室印存》。与绘画一样,陈师曾的篆刻亦学吴,但又不全然类吴,他的篆刻笔姿刚健婀娜,拙中见巧,出奇造意,于古朴中富灵秀之气。
美术史研究
陈师曾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绘画创作的同时还在美术史研究和美术教育领域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中国绘画史》
陈师曾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他的授课讲义在他去世后刊印出版,成为近代出版的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上古史,分六章,叙述三代至隋的绘画;第二编中古史,分四章,叙述唐至元的绘画;第三编近世史,分两章,叙述明清两代绘画。全书约4万字,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是一本极好的美术史普及读物。他还撰写了大量有关画史的专题论文,如:《中国人物画之变迁》、《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等。
《中国绘画史》 济南翰墨缘出版 1925年
《中国绘画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东方杂志》 第18卷第17号 1920年9月
《清代山水画之派别》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清代花卉画之派别》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中国画是进步的》
在绘画理论方面,陈师曾针对当时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艺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论调写了《中国画是进步的》一文,引证大量历史事实,有论有据地摆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画是进步的。该文体现出陈师曾实事求是和勇于坚持自我的学术态度。陈师曾又根据自己对绘画起源的研究和习画并教画的经验写成《绘画源于实用说》和《对于普通教授绘画科的意见》两文,对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中国画是进步的》 《绘学杂志》第三期 1921年6月
《绘画源于实用说》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对于普通教授绘画科的意见》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文人画之价值》
陈师曾最有影响的文章应属《文人画之价值》。对于何为“文人画”,陈师曾在文中写道:“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对文人画的特点,他如此分析:“文人画首贵精神,不贵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文人画中固亦有丑怪荒率者,所谓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宁丑怪毋妖好,宁荒率毋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正足以发挥个性,振起独立之精神,力矫软美取姿,涂脂抹粉之态,以保其可远观不可近玩之品格。”陈师曾最后归结文人画的四要素,一为人品,二为学问,三为才情,四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理解和评价,同时也体现了陈师曾自身所追求的艺术理想。
《文人画之价值》 《绘学杂志》第二期 1921年1月
《文人画之价值》 《中国文人画之研究》 上海中华书局 1922年
《文人画之价值》 《美术论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年
人物生平
1876年(清光绪二年 丙子)1岁,3月12日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乳名师曾,名衡恪,后以字行,号朽道人,又号槐堂。祖父陈宝箴,清末维新派著名人物,官至兵部侍郎,湖南巡抚。父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清进士,官至吏部主事,著名诗人。
1880年(清光绪六年 庚辰)5岁
祖父陈宝箴迁官,全家由湖南长沙迁至河南河北道。生母罗氏病逝。
1883年(清光绪九年 癸未)8岁
全家随陈宝箴迁官至杭州。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丙戌)11岁
陈宝箴罢官,全家复居长沙。随尹和伯(金阳)入门学画。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19岁
陈宝箴任湖北布政使,迁居武昌。从周大烈、范仲霖习诗文、法书。冬,与范肯堂之女成亲。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20岁
长子封可生。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23岁
戊戌变法失败,陈宝箴、陈三立被革职。陈三立携家定居南京。陈师曾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26岁
转至上海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27岁
与二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后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
1910年(清宣统二年 庚戌)35岁
归国。先就职于江西教育厅,不久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从吴昌硕学画。
1912年(民国元年 壬子)37岁
翻译《欧西画界最近之状况》。
1913年(民国二年 癸丑)38岁
应聘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同年秋赴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博物教员。
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41岁
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
1917年(民国六年 丁巳)42岁
结识齐白石。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43岁
应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导师。
1919年(民国八年 己未)44岁
在北京的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国画教授。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45岁
与周肇祥等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在《绘画杂志》发表《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中国人物画之变迁》等文。《陈朽画册》出版。
1921年(民国十年 辛酉)46岁
发表《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出版。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47岁
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
1923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48岁
9月17日,病逝于南京。
陈衡恪的诗文
-
烟消鸾散,月冷犀帷,灯前俊侣初逢。艳锦天机,万花争妒娇容。
仙乡自成清供,倒银瓶、且醉东风。胜情处,对文窗窈窕,香噀尘空。
遗佩江皋如在,怅玉龙吹夜,愁断孤鸿。暗结同心,温柔谁赋春浓。
临流旧时妆茜,写琉屏、惊坠鸳红。端正看,小腰支、还似镜中。
-
微凉不隔窗纱,蝉嘶乍歇林阴转。江帆暂卸,蹉跎一月,钓游俱懒。
翠竹笼烟,白云堆絮,卷帘低看。又墙头蛱蝶,双双起舞,似曾向,画图见。
听说池塘水满。问回廊、可曾浸遍。閒阶小立,苔痕碧润,尚余蜗篆。
偶未窥园,紫薇谁料,这般零乱。甚清愁输与,天涯倦客,渐鬓华换。
-
柳带垂阴,荷钱试碧,霏霏微雨溪亭。余香半亩,未悭诗思经营。
雾阁翠迷清晓,流莺梦老燕巢成。春归后,湔裙曲水,无语留情。
天气乍寒乍暖,正地卑衣润,宝篆香凝。青山自好,画兰点笔愁生。
嫩约倩传芳卷,故人何事细丁宁。难忘是,华发胜赏,携袂孤城。
-
紫云堕水。微浪生风绮。粉态半酣春梦里。胡蝶一双惊起。
晚烟绿上筠枝。轻盈却怨开迟。不见王孙骄马,隔帘自诧腰支。
-
春山自晓。露浥无人到。一径苔深香缥缈。惟有数声啼鸟。
千年流水泠泠。清风写入瑶琴。惆怅湘灵梦远,天涯未佩留簪。
-
红云薄。前村约。春在阑干角。何处笛声和梦觉。峭寒珠错落。
-
萼绿灯前迷彩凤。几日东风,细扫胭脂冻。残醉未消寻好梦。
流云暗结游仙鞚。
才说倾城声价重。一样年华,自把芳菲送。春色鹅黄聊与共。
无情花影天衣缝。
-
供养水仙花,开到盈盈欲折。一片岁寒清思,共芳香幽绝。
碧天云净雪初消,又见风吹叶。人意钟声俱远,有一轮冰月。
-
晚凉天。尚未疏团扇,纤手弄冰纨。香汗微收,松鬘不整,久坐还听鸣蝉。
淡霞晕红酥臂玉,似罢浴、初试荡罗便。细数苔纹,暗熏花气,尽意留连。
借问谁家庭院,但芭蕉三两,不见阑干。莫是蓝桥,休疑姑射,云路别下婵娟。
甚背面、娇羞体态,也轻移、环佩在人间。画笔端相片时,幽愫难传。
-
苍苔渴酒林中静。佳人拾翠春相问。老去愿春迟。梳头满面丝。
感时花溅泪。晚署华堂醉。去住损春心。孤城隐雾深。